張炳良出書談局長生涯 透露曾兩度幾乎問責辭職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7/10 18:39

最後更新: 2018/07/10 20:35

分享:

分享:

張炳良出書談港鐵壟斷及領展問題。

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教育大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在書展出新書,今日(10日)在分享會透露,任局長期間兩度幾乎問責辭職。他認為香港現時需要「3L」(Land、Labour、Leadership)解決當前困局。

張炳良說,初任局長,沒有想過要處理有關運輸的職務,因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邀請他加入政府時,是負責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但礙於立法會拉布,相關政策局重組擱置,就一直做了5年運輸及房屋事務,笑言自已是「替工」。對於政治架構重組,他指運輸是很大的範圍,應獨立一局;而房屋則應跟土地規劃和地政合併。

張炳良任內發生很多爭議性事件,包括南丫海難事件、鉛水事件、高鐵延誤及超支事件等。說起啟晴邨鉛水事件,他指外界以為是由黃碧雲揭發的,但其實黃碧雲驗水的單位都沒有問題,而是房屋署檢查啟晴邨空置單位時發現的。他表示,事件爆發了,即使未必是那屆政府的責任,但也要盡量承擔。同時,事件的揭發正正表示政府處理問題的認真態度。

他又指,橫洲事件是一宗對政府的冤案。「摸底是正常操作,有內部指引,不摸底是不能上議會的。摸底時與不同人見面未必有會議記錄本身沒有問題,卻被寫成官商鄉黑或有陰謀,是躺著也中槍。但也提醒了我們,日後要記錄齊全,不要向惡勢力低頭,不論惡勢力來自哪裡。」

身為運房局局長,他任內一直提倡「公交為本」,其次是照顧市民用來謀生的「搵食車」,最後才是私家車。亦因此,他的從政時與港鐵有很多接觸。
港鐵上市後,政府雖然是港鐵主要股東,但港鐵仍受很多機構投資者影響,無法改變票價調整機制。因此他在任期間曾多度提醒港鐵,勿忘服務公眾成立初衷。

他認為高鐵為政府帶來最大的教訓是不要再用委託協議模式與港鐵合作。此模式下,港鐵只是工程管理者,當鐵路興建好,就歸政府擁有,現時興建高鐵和沙中線亦是用這種模式。反之,他認為傳統由政府出資,港鐵興建、營運和擁有土地發展權是較可取的做法,因會增加經濟誘因讓港鐵做得更好,加強對工程的監管。

張炳良任內曾有兩次萌生引疚辭職的念頭,都是與高鐵有關。第一次是在2014年高鐵工程延誤,有聲音指張與高鐵合謀,並促負上責任。當時他表示如專責調查小組指是因局長行為造成延誤,他就會提出請辭,但最後在調查中無人被譴責。

第二次辭職念頭則是在2016年高鐵超支196億元撥款申請。如撥款議案未能在立法會通過,就意味著大量工程需停工,政府需額外付出過百憶。「我甚至叫港鐵主席馬時亨做最後倒數安排,預計去到臨界點就引疚辭職。」結果財委會通過撥款。

他認為運輸和房屋問題都跟容量限制有關,港人壽命長,房屋難以短時間內傳給下一代,加上人口多,需求就大。他指出,政府處理問題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決心和取捨。

他認為要解決香港現時問題,需先解決「3L」:Land、Labour和Leadership。Land是指所有措施和建設都要土地;Labour是要引入外勞,因有很多工作也沒有本地人做;Leadership則指整個社會應思考為何香港現在甚麼都不敢試,只懂做別人做過的事。

對於土地供應,他認為政府需要用上短期方法,如改變土地用途及增加樓宇密度和高度;及中長期方法,如發展棕地、大型發展區及填海。多年來,他都提倡優先發展公營房屋,礙於市場敏感度高,施政時必須慢慢來,小心處理市場對政策的解讀。他指,市場總會說政府控制房地產市場的招數沒有用,政府需顯示決心,否則市場會成脫韁野馬。

張炳良集合了5年局長生涯的經驗撰寫新書《不能迴避的現實》,內容分為運輸、房屋兩部分。他將於書展期間舉行分享會。